第 五 章

從水遷移到陸地的童話

進化論者們假想,在寒武紀時期,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,經過數百萬年間的進化而成了魚類。但是,正象寒武紀的無脊椎動物沒有祖先一樣,這些無脊椎動物和魚之間,也不存在任何能表明進化的過渡形式。應當指出,無脊椎動物和魚在結構上有巨大的區別。沒有脊椎而在體外只有硬組織的無脊椎動物,轉而進化到體內擁有脊椎的魚,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,期間應該存在無數個過渡形式。

transition from water to land, 進 化 論 的 騙 局

根據“從海洋到陸地” 的假想, 一些魚類因為缺乏食物, 才需要從海洋遷到陸地的。 該主張得到這些投 機圖畫的“支持”。

為了這些虛構的形式,進化論者大約用140年的時間,尋遍化石地層。他們已經找到了數百萬塊無脊椎動物和魚的化石。然而,沒人能夠找到這些化石之間“中間形式”的化石。

進化論者、古生物學家吉羅德•T•陶德在一篇題為“多骨魚的進化”的文章裏,被迫承認了這個事實:

“多骨的魚有三個種類,在地質記錄裏,它們大約在相同的時間突然出現。那麽,它們的起源是什麽呢?是什麽允許它們具有如此廣泛的差異和複雜性?它們出現時,怎麽都有笨重的手臂呢?它們為什麽沒有早期存在的蹤跡和中間形式?”38

進化論的假想進一步聲稱,魚類先從無脊椎動物經過進化,然後離開海洋而轉變成兩栖生物的。然而,這個假想同樣沒有根據:甚至沒有一件化石能證明曾經有過“半魚、半兩栖的”生物。因為“中間過渡”的不可能性,有著許多生理學及解剖學上的因素;也根本找不到一塊能支持這種過渡——從海洋遷到陸地之童話的化石。《脊椎動物的古生物學與進化論》的作者、知名進化論者羅伯特•L•卡羅爾針對這個事實,不情願地發表了意見:“早期的爬行動物與兩棲動物有很大的差異,而且它們的祖先尚未找到。”他1997年出版的新書《脊椎動物進化的方式與過程》中承認:“現代兩棲動物的起源,以及與早期四足動物之間的過渡”,與其他很多族群一樣,“仍然知之甚少”。39 另兩個進化論者、古生物學家科爾伯特(Colbert)和莫拉雷斯(Morales),對兩棲動物中的蛙類、火蜥蜴和蚓螈的三種基本種類,作了如下評論:

上圖是4億1千年前的腔棘魚化石:進化論者根據這個動物的化石,稱它是從水遷移到陸地的過渡形式。從1938年以來,多次捕到的這種魚的活標本,揭示了進化論者投機取巧的程度。coelacanth, 腔棘鱼

coelacanth, fossil, 腔棘鱼coelacanth, 腔棘鱼

為什麽從水中遷移到陸地是不可能的呢?

進化論者聲稱,總有一天,無論如何,水中生存的生物都向陸地遷移、生存,並向陸地動物進化。但是,這種物種所以沒有過渡的可能性,是由於存在不計其數的生理及解剖學方面的因素。這些明顯的事實是:

1、體重的承載:棲息在海洋中的動物,在承載自身重量的過程中並不存在問題。但是,大多數棲息在陸地上的動物,需要消耗40%的體力,來承載自身的重量。海水動物遷移到陸生環境,就必須發展新的肌肉和骨骼系統——為了達到同時需要的能量!而這一切不可能通過偶然的突變來形成。

2、熱量的保存:在陸地上,溫度變化快,起伏也大。為了能夠適應這樣大的溫度變化,陸生動物就必須具備相應的身體機制。但在海洋中,溫度變化緩慢而且在一定的範圍內不發生變化。根據海洋中常溫調節體溫的生物,需要具備因陸地溫度變化,而產生最小危害的保護系統。毫無疑問,聲稱魚類一旦進入陸地後,它們就會通過隨機變異獲得這樣的系統,是非常荒謬的。

3、水的使用:就新陳代謝而言,需要嚴格使用水量甚至濕度,是必不可少的因素,因陸地上的水源並不充足。例如,表皮必須有利於蒸發一定量的水分,同時防止過量揮發。因此,陸地生物必須具有海水動物所沒有的渴感,而且海水生物的表皮不適合無水的棲息地。

4、腎:由於水生動物的棲息處有豐富的水,因此它們通過身體中的過濾,很容易地排泄體內的廢物,特別是氨水。但在陸地上,必須經濟地使用水。這是這些生物具有腎的原因。由於有了腎,氨水變為尿液儲存起來,並在排泄期間使用了最小的水量。另外,新的系統需要用來供給腎功能。簡言之,為了從水中遷移到陸地,原先沒有腎的生物必須突然長出腎來。

5、呼吸系統:魚類通過鰓吸入溶解在水中的氧氣,只要離水幾分種,魚類就無法生存。很明顯,為了在陸地生存,它們必須擁有一套完美的呼吸系統。

這些戲劇性的生理變化,顯然不可能在偶然的短時間內突然產生。

“我們找不到能顯示古生代時期的兩棲動物,其擁有同一祖先的哪怕一個證據。人們所知道的最古老的蛙類、火蜥蜴和蚓螈,與它們活著的後代非常相似。”40

烏龜永遠是烏龜

tortoise over fossil, 進 化 論 的 騙 局

進化論連類似於魚類、爬行動物這樣最基本的動物都無法解釋,他們又怎能解釋這些群體的起源呢?例如,在化石記錄中,爬行類的烏龜也是隨著其特殊的外殼突然出現的;而進化論者卻說:“……到三迭紀中期時(大約175,000,000年以前),其(烏龜)成員已大量存在,並且具有烏龜的基本特徵。烏龜與杯龍之間的聯繫、由此聯想它是從杯龍中派生的說法,也幾乎毫無根據。”(《大不列顛百科全書》(Encyclopedia Britannica)第22章第418頁,1971年。)最古老的烏龜化石與當今活著的烏龜之間毫無差異。總之,烏龜根本沒有“進化”,而始終是以烏龜本來的面貌生存著。我們只能說:烏龜永遠是烏龜!

從1億紀年的烏龜化石看:它與現代的“副本”毫無差異。(The Dawn of Life,Orbis Pub,London,1972)

但直到大約50年前,進化論者一直認為,這樣一種動物的確是存在的。他們把估計有4.1億紀年的魚類,當作中間形式的例子;聲稱該魚具備了在陸地上活動的原始的肺、發達的頭腦以及消化與循環系統,甚至具備了原始的行走功能。直到20世紀30年末,科學界仍接受這些不容爭辯的故事。他們把腔棘魚作為從海洋進化到陸地的真正的過渡形式。

1938年12月22日,在印度洋有過一次非常有趣的發現:7,000萬年以前已經絕種、並被作為過渡形式的腔棘魚家族中活著的一個成員被抓住了!腔棘魚作為“有血有肉”的例子,無疑給進化論者一次巨大的震動。進化論者、古生物學家J•L•B•史密斯(J.L.B.Smith)說:“如果我能遇到活著的恐龍,我將不會更加驚訝。”41 之後的幾年裏,在世界的不同地方抓到了200多條腔棘魚。隨著這些腔棘魚的捕獲,進一步揭示了進化論者想像中的解釋,還能堅持多久。恰恰與他們想像的相反,腔棘魚既沒有原始肺也沒有發達的頭腦。進化論者推斷的所謂的原始肺,其實只是一個類脂囊。42 而且,他們當作“準備從海洋遷移到陸地的候選動物”的腔棘魚,實際上是棲息在海洋最深處的一種深海魚,並且從未接近離表面深度180米的地方。43

笔记

38 Gerald T. Todd, "Evolution of the Lung and the Origin of Bony Fishes: A Casual Relationship", American Zoologist, Vol 26, No. 4, 1980, p. 757.

39 R. L. Carroll,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Evolution, New York: W. H. Freeman and Co. 1988, p. 4.

40 Edwin H. Colbert, M. Morales, Evolution of the Vertebrates, New York: John Wiley and Sons, 1991, p. 99.

41 Jean-Jacques Hublin, The Hamlyn Encyclopædia of Prehistoric Animals, New York: The Hamlyn Publishing Group Ltd., 1984, p.120.

42 Jacques Millot, "The Coelacanth", Scientific American, Vol 193, December 1955, p. 39.

43 Bilim ve Teknik Magazine, November 1998, No: 372, p. 21.